因為生活緊張、精神壓力大,近年來罹患憂鬱症的民眾越來越多!而最新研究發現,憂鬱症不但會造成情緒沮喪,日常生活受到影響,還可能增加日後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。
台北榮總研究團隊、從1996年到2009年健保資料庫中,追蹤4634名憂鬱症患者長達十年,結果發現憂鬱症患者中,有66人罹患巴金森氏症,比沒有精 神疾病、但後來得到巴金森氏症的人,高出3.24倍;而且研究還發現,65歲以上的憂鬱症患者,得到巴金森氏症的風險,是年輕憂鬱症患者的10.39倍。
醫師建議民眾,平時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,避免熬夜,還要有適當運動,這樣可以刺激大腦分泌「多巴胺」及「血清素」,減少憂鬱症發作,此外如果有「巴金森氏症」家族病史者,最好每年做腦部斷層掃描,才能及早發現、及早治療。
鄭醫師補充:
憂鬱症目前的理論,以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的解釋為主,藥物也幾乎以抑制這兩種神經傳導物質回收為主。跟多巴胺扯上關係的抗憂鬱藥物比較少。
巴金森氏症的治病理論,是以多巴胺不足影響動作控制。
單單以神經傳導物質來解釋,完全說不通。如果對功能醫學有概念的專業醫師會了解,不管是憂鬱症或者是巴金森氏症,大腦細胞的功能退化只是結果,影響大腦細胞的負面因素如果不除,大腦細胞還是一路退化,不管在喔院怎麼密集檢查,結果還是一樣。
而且,等到巴金森氏症的症狀一旦出現,該區域的大腦細胞功能只剩下3成左右。換句話說,即使發現也來不及。
真正處理憂鬱症,預防退化成巴金森氏症的關鍵,是逆轉身體功能失衡導致的發炎、毒素殘留、粒線體功能維持以及自由基的去除等等,再配合規律運動以及營養支持等等健康生活型態的配合才能達陣。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相關內容。
參考文獻:
Risk of Parkinson disease after depression: A nationwide population-based study
- ,
- ,
- ,
- ,
- and
10.1212/WNL.0b013e3182a956ad;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October 2, 2013
http://www.neurology.org/content/early/2013/10/01/WNL.0b013e3182a956ad.abstract
引用: 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iG0B7fSWFRtHpEcCkQDomRU1lFw-/article?mid=40656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