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景點演練-臺南赤崁樓

● 概略介紹,赤嵌樓,位於​臺灣​臺南市​的​中西區​。1652年為荷蘭人所建,初稱為 「普羅民遮城」,為行政商業中心。建築為三座略為方形的台座相接而成 ,1886年改建成飛簷紅瓦,有文昌閣、海神廟和蓬壺書院等,自創建之初 迄今三百多年來,樓房之增修次數頗多,然其於台南市所扮演之角色,卻 一直是十分重要。 現存之赤嵌樓,由南面的庭園、北面之閣樓及西面蓬壺書院所組成,庭園 草木扶疏,立有國姓爺受降之雕像,靠閣樓之牆基土,則立有九塊石龜之 御碑,其是移自於大南門城邊,為清乾隆五十三年〔西元1788〕年讚賞平 定林爽文之役之記功碑,碑以花崗石所雕,碑首雕雙龍,碑文滿漢各四邊 ,二者合壁一篇,所有碑是立於狀似石龜之贔屭上,其為九龍生子之一, 生好負重,然由於其貌與龜無異,一般人均稱之為〔龜碑〕。 現有兩棟閩南式閣樓,是立於原普羅民遮城改建之基座上,原有城堡相當 的小,上有主要建築一座,南北則各有望樓,目前荷蘭時期之城堡只遺留 西面之門及東北角之殘蹟二處,從其中,可以清楚的看到磚材之疊砌,這 些磚材來自於印尼爪哇島,並以糯米汁、糖漿、砂與牡蠣殼之混合物為灰 漿。 閣樓之中,海神廟位於南面,文昌閣位於北面,二者屋頂均是重簷歇山的 表現,重簷之間實即為二樓部分,繞以綠釉花瓶欄杆。海神廟目前懸以 〔赤嵌樓〕門匾,內部當作赤嵌樓之展示館,東面之花瓶形門洞,相當別 緻。 文昌閣目前仍懸有沈受謙所題文昌閣匾,一樓亦做為展示之用,二樓則祀 魁星,右手握硃筆,左手拿墨斗,一足踏鱉首,一腳踢星斗,以象徵獨占 鰲頭之意。二棟建築皆位於台基之上,台基中間均有龍形御路設置,牆面 則開書卷形之窗戶。 二樓閣中間現有一古井,傳說中可通往熱蘭遮城,是真是假,留待遊人自 行想像。整座高起之基座周圍,砌以磚造欄杆,南面之欄杆還立有可愛之 小石獅。 南面基牆則砌以歷代石碑甚多,西面庭園中亦佈滿石馬、石陀與技勇石等 歷史文物。蓬壺書院之門廳是該書院留存較具原貌之清領時期建築,面向 西面,裝修簡樸,值得一覽。

● 歷史緣由 荷蘭統治時期 1624年,原佔領​澎湖​的​荷蘭東印度公司​在海商李旦的調停下,和​明朝​福建 巡撫​南居益​達成協議,放棄其在澎湖的經營,轉而登陸​臺灣南部​。首先興 築商館並拓展其規模成為西式水岸堡壘,即為臺江西岸的一鯤鯓沙洲上的 熱蘭遮城​(今安平古堡),稍後又在城堡東方,分別興建了「臺灣街」 (於今延平街一帶)與「普羅民遮街」(今民權路)。前者因為歷史久遠 ,又曾是一條繁盛的商業街,故素有「臺灣第一街」之稱。至於後者,則 是臺灣第一條有計畫興建的歐式街道。 荷蘭人在臺灣島上的統治,由於對從東亞大陸引進漢人農工的百般苛徵、 限制,終於招致漢人不滿,引爆1652年的​郭懷一事件​。該起義事件雖然 後被弭平,但荷蘭人為了防止類似事件再發生,遂於普羅民遮街北方建造 了普羅民遮城。作為紀念1648年七省聯合共和國與​西班牙國王​菲利普四世 簽訂《明斯特條約》,原西屬尼德蘭脫離西班牙統治獨立。普羅民遮即​行 省​之意,臺灣​閩南人​則稱該城為赤崁樓或紅毛樓。

鄭氏時期 主條目:​承天府 1661年4月,鄭成功在任職​荷蘭​通事​之​客家​漢人​何斌​的引導下,通過​鹿耳 門​港道,越渡​臺江內海​,首先攻下普城。之後,鄭氏立刻將臺灣改為​東都 明京,於普羅民遮城設​承天府​衙門​,並頒布諭告:「東都明京,開國立家 ,可為萬世不拔基業」,設一府二縣。9個月後,鄭成功再攻下熱蘭遮城 ,結束了​荷蘭東印度公司​在臺灣38年的經營。稍後,鄭成功改​熱蘭遮城​為 安平城​,做為延平郡王府邸,人稱「​延平王城​」;已改名承天府衙門的原 普羅民遮城,則做為全島​公家​高行政機構,俗謂赤崁樓。然而不到半年 ,鄭成功即病逝。其​世子​鄭經​自​廈門​起兵返臺,打敗了其叔父​鄭世襲​而​即 位​,在1664年廢東都,改稱東寧。​承天府​裁廢後,赤崁樓便成為儲藏​火藥 的場所。

清代時期 1721年,​朱一貴​起義反清,赤崁樓的鐵鑄門額被拆去鎔鑄​武器​。以後再加 上人為的殘損,​颱風​飄蝕、​地震​顛搖,到後來,赤崁樓只餘下四周的頹兀 城牆,呈現一片淒清荒涼的景象。1786年​乾隆​晚年平定​林爽文事件​,​清朝 政府把​福康安​將軍平定過程刻成十塊長方形石碑,取「石全石美」之意, 四面碑文以漢文撰寫、四面以​滿文​撰寫,兩面漢滿並用。其中一面漢滿並

● 用碑文分贈諸羅(嘉義),放於縣城東門附近的福康安生祠內。後來石碑 在1906年梅山地震後移到今新榮路三商百貨附近,之後再移到嘉義公園內 存放。其餘九座立於今南門路附近的福康安生祠,1935年日方移往大南門 甕城,民國49年後移到赤崁樓安置。又當年製作承載石碑的​贔屭​底座運抵 臺灣府城​時,其中一座不慎掉入港內,就另以砂岩仿造一座(即運往諸羅 縣城),原座直到1911年才被發現,以白蓮聖母的名義供奉在​南廠保安宮 內​ ​。19世紀後半葉,​大士殿​、​海神廟​、​蓬壺書院​、​文昌閣​、​五子祠​等建 築,先後蓋在赤崁樓的原址上。這五座建築物,巍峨高聳,為破落的赤崁 城址平添了壯偉氣派。

日治時期 臺灣的​日治時期​,​日本人​則以海神廟、文昌閣和五子祠當做醫院和學生宿 舍。 1921年,日本人在拆除大士殿重整該址時,又重新發現了普羅民遮城的舊 堡門,然後又發掘到東北角的荷蘭砲台殘蹟,以及通到堡壘地下室的門戶 ,因此將之為歷史館。戰後重加修繕,成為​臺南市立歷史博物館​。1974年 又重修一次,而成今貌。原先赤崁樓緊臨民宅,出入口設於今赤崁街側。 二次大戰時期,總督府以防空為由,拆除民宅,闢建​臺町​地內1888坪的​防 空空地​(​疎開​空地) 戰後,原防空空地一度成為攤販聚集地,稍後由市政府整頓環境後,將出 入口改至防空空地側,即今民族路的售票處與廣場。而赤崁樓著名的地標 :9塊​ ​(贔ㄅㄧˋ屭ㄒㄧˋ碑),是在1960年由​大南門​遷來。1983年,​中華民 國內政部​宣布赤崁樓為國家一級古蹟。 「嵌」「崁」之爭 1965年,​臺灣省政府主席​黃杰​題字「赤嵌​ ​(ㄑㄧㄢ)​ ​又讀ㄎㄢˋ樓」時,有 人提出異議應為「赤崁ㄎㄢˇ樓」,但經學者考證,明清史書均作赤 「嵌」樓,是由平埔語的地名音譯而定,康熙字典亦只收錄「嵌」,而後 官方採納學者意見,官方文書及民間刊物自此均用赤「嵌」樓。然而2003 年時,「本土文史人士」以「『崁』字較有本土意涵」建議​臺南市政府​將 赤嵌樓、赤嵌街、赤嵌里改用「崁」字,正值市府推行本土化政策,而後 臺南市官方文書改用「赤崁樓」,引發文史界反彈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gomei888 的頭像
    gomei888

    gomei888的部落格

    gomei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